「新型養老」火了!不拖累子女也不用去養老院 網友直呼「太治癒」:老了就該這樣過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你養我長大,我陪你到老,在多數人的傳統觀念裡都會把養老問題交給自己的孩子,可如今社會壓力大,孩子們也是分身乏術,想要照顧老人,可是心有意而力不足。老一輩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,等到老了不能動的時候如果得不到子女的關愛,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呀。

其實有些時候也並非是子女太忙、壓力太大,而是兩代人的感情不好,或者經濟條件不允許,不管是哪一種原因,都造成了老人一個人獨居,甚至無人養老的悲催晚年。

 

 

如今有一種新興的養老方式,既不用拖累子女,又不需要去養老院,看似很不錯。

人們的思想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慢慢改變,很多老年人也有退休金,經濟能力提升了,對於自己的養老問題,他們有著新的觀念和不同想法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 

 

以前固化的養兒防老不再試用,不再把所有的期盼都寄托在兒女身上,他們嘗試著新的養老方式。

現在有很多新型養老方式很受老年人歡迎,老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,自己舒服,也不會拖累孩子們。其中「社區養老」非常受歡迎,意思就是年齡相仿、興趣愛好差不多的老人,選擇一個環境好的社區,群體租賃那裡的房子,大家聚集在一起養老。

休閑的時候可以在一起跳廣場舞、下棋、聽劇等等,有的甚至可以約著一起去旅遊,比養老院更加自由,也不用依靠子女,很多人誇讚這類養老很不錯,等將來自己老了也要這樣養老。

對於這種新興的養老方式,其實在別的國家早就開始了,只不過現在我們才開始嘗試,不過對於新的事物的產生,會長期地適合我們嗎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 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類似於這類的「社區養老」還有很多種形式,比如說「候鳥式養老」、「買房養老」、「抱團養老」等等,其實這些養老都有一個共性,那就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聚集在一起,大家根據性格愛好選擇不同的養老方式。表面上看起來不錯,可是真的實施起來要注意以下幾種隱患。

 

 

 

一、人越老自理能力越差

隨著年齡的增長,老人的行動也變得緩慢,不如年輕時候靈活,越上了年紀,自理能力越差。所以想要嘗試這樣的新興養老方式,比如有一個前提條件,那就是能夠自理。

大家年齡都很大了,想要抱團,無非就是想要一個安詳的晚年生活,如果還要伺候其他老人,他們也不會願意接收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 

 

二、不同的性格聚在一起,時間久了就會有矛盾

都說一個成熟的人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都會替別人考慮,可是到了老年以後,性格上不會再委屈自己,反而更加任性,自己喜歡怎麼樣的,就會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,不會顧及別人。

如果老人們聚在一起,大多人都是比較自私,只想為這自己的利益,說話做事,一不小心就會引起衝突,這些問題一定要提早防範,以免讓自己不愉快。

 

三、大家的生活習慣不同

很多老人聚集在一起,只是為了養老,能夠彼此之間有個興趣、愛好投緣的人,可是這些老人有的並不是很熟悉的人,只是因為養老才聚在一起,對於大家的各種生活習慣都會參次不齊,一輩子的老習慣也不可能改變過來。

 

 

 

飲食習慣、衛生習慣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,在集體環境中,如果影響到了別人一定會遭到排斥。

四、經濟條件是否允許

想要有好的養老環境和舒適度,一定是和經濟條件掛鉤的,租一個房子,吃飯、旅遊等等的消費處處都需要金錢作為支撐。

所以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,也沒有辦法達到這些抱團養老的要求,畢竟到時候所有的費用都是要AA制的,如果自己不能負擔,那還是要考慮考慮了。

 

 

 

當然這類的養老也有很多好處。

一、老人之間可以相互照應

人老以後,各種身體疾病都是無法預知的,我們也經常會看到有關獨居老人意外離世,很久才被發現的新聞,特別是那種老人和子女住的比較遠的情況,子女又不能隨時關注老人的生活。

如果老人們住在一起,但凡有什麼意外發生還能及時的知曉,有些時候意外就是發生在一瞬間。

二、豐富老人的生活

人老以後最怕的就是孤單,再有錢也買不來熱鬧。

 

年輕人都忙著自己的事業,只有抽空的時候才能回去探望老人,有時候只能給予經濟上的幫助,並不能解決老人的根本問題。

老人最想要的其實就是陪伴,老人們聚集在一起,相互取暖,各取所需,業餘時間也有人陪著打發,生活上更加豐富。

對於一些新興的事物,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,凡事都是雙向性,有好有壞,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。

 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 

像要飯一樣!4子女「輪流養老」每家住3個月 80歲老人哭訴:還不如把我送去養老院

都說獨生子女養老壓力大,父母晚年凄涼,那麼生兩個甚至幾個孩子,老了是不是就老有所養,日子更舒心呢?其實,麻煩事更多,尤其是子女之間互相推脫,都不想承擔養老責任的時候,父母養老會更凄涼。

 

當今社會養老是個大問題,獨生子女家庭要贍養四位老人,子女壓力很大,如果經濟條件好,請個保姆照顧或是送去養老院,畢竟兒女做不到分身,還得為生計奔波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那些子女多的家庭,相對來說會好很多,他們可以輪流贍養老人,既減輕了子女的壓力,老人還得到了贍養。

 

可是很多老人特別討厭「輪流養老」,到底什麼原因呢?看看這位80歲老人怎麼說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自述人:楊奶奶

我今年80歲,同齡老人眼裡,我是一個幸福的老太太,兩兒兩女都孝順,不論去他們哪一家,對我都挺好的。

 

外人覺得我老有所依,老有所靠,實際上我一個依靠都沒有。

 

5年前老伴兒過世,給我打擊不小,整天悶悶不樂,孩子們不讓我一個人過,有個頭疼腦熱倒不怕,就怕突然來個急病,身邊沒有人不行。

 

他們有這份孝心,我自然高興,可是問題出現了,四個孩子我去誰家?

 

大兒子和小女兒跟我一樣,住在農村,二兒子和大女兒住在城裡,我尋思著跟大兒子或是小女兒住吧,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,城裡住不慣。

 

我想得再好也沒用,孩子們已經商量好了,輪著挨家住,每家住3個月,一方面可以減輕他們的壓力,一方面不需要老人常挂念,就這樣,我開始了輪流式養老生活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先去大兒子家,兒媳婦給孫子帶孩子,我這老太婆看著重孫子更是喜歡,每天逗逗小寶,吃完飯去村裡溜達,找那些老年人聊天,心情很好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一晃三個月到了,二兒子開車把我接走了,他家住在5樓沒有電梯,上了樓就不想下來,下來就不想上樓,年紀大了爬不動。

 

孫女外地上大學,兒子每天上班,我跟兒媳在家,從沒在一起生活過,還是有點彆扭,農村人和城裡人的習慣也不同,上廁所這事弄得兒媳挺不滿意的。

 

每次上完廁所都忘記沖,告訴了幾次還是會忘,兒子告訴兒媳,媽年紀大了,你多擔待點,兒媳沒說什麼,到了三個月,她趕忙給我大女兒打電話,恨不得我馬上離開,自己也就輕鬆了。

 

大女兒和女婿也是住城裡,孩子上學,他們每天上班,我就窩在樓上看電視,好不容易等到他們下班,女兒輔導孩子學習,女婿跑那屋寫什麼東西。

 

他們雖在身邊,卻沒人跟我說話,呆了一個月實在受不了,我主動提出去小女兒家,大女兒不願意了,「媽,你不能走,他們還以為我虐待你了呢?再說沒到三個月,小妹也不會願意「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我不想給大女兒添麻煩,忍了三個月,去了小女兒家,幫忙干點農活,偶爾做點飯,跟外孫一起逗樂,小女婿對我也很好,經常買一些我愛吃的東西,還經常陪我嘮嗑。

 

可是舒心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,又輪到大兒子,去他那也挺好,就是老二和大女兒家,我真的不想去,心情很不好。

 

我跟大兒子說:「兒子呀,媽跟你商量個事,能不能讓我住你這,別讓我挨家住了」,他說這事要跟兄弟姊妹一起商量下。

 

那一刻,我心都涼了,媽能養四個孩子,但四個孩子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單獨養我,在他們心裡,媽不是一個人的,養老必須四個人均攤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孩子們商量的結果,還是輪流式養老,希望我能理解,無奈之下,我只能順著他們的意,直到79歲那年,我忍無可忍發了脾氣。

 

我上了年歲不想來回折騰,城裡呆著太悶人,農村呆著舒服又不能常住。

 

我跟他們說:「輪流式養老,是給你們減輕了壓力,可也把我變成了無家可歸的人,不論到誰家,我都是客人,跟要飯的有什麼區別」?

 

大女兒說:「怎麼能是要飯,你是四個人的母親,理應四個人孝順,難道要一個人給你養老嗎」?

 

兩個兒子給她一個想法,只有小女兒不說話,她心疼我,只不過家庭條件不太好,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
 

我說:「你們要是有孝心,給我送養老院吧,最起碼不用搬來搬去,還有人陪我說話,這種要飯的日子,我一天都過不了,你們再這樣下去,我還不如死了,你們更省心」。

 

最後大兒子讓我選一家常住,其他人拿贍養費,我選了小女兒家,他們每人每個月拿600塊錢,自從在小女兒家住下,心情比以前好多了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輪流式養老,兒女輕鬆老人難受,哪都不是自己的家,那顆心一直都是飄著的,感覺自己像個皮球,被無奈的踢來踢去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結語:

輪流養老看似減輕壓力,其實弊端也很多,其一:子女如果工作忙,根本沒時間照顧老人。

 

其二:老人和子女不經常住一起,生活習慣不同,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,還沒磨合好,馬上換下一家,那種尷尬和彆扭始終會存在。

 

對老人而言,輪流式養老,他們不能接受,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,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,在某個地方生活了一輩子,突然讓他換地方,心裡接受不了,但如果只換一個地方,給老人一個適應時間,他們大多還是會接受的。

 

可這種輪流式養老,不給老人適應的機會,今天兒子家,明天女兒家,他們自然會有失落感,還會感覺自己像個外人,老人心情不好,身體健康自然會受到影響。

 

兄弟姊妹多,讓老人自己選擇,想去誰家隨他意,其他人拿贍養費,皆大歡喜。

 

v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