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「修成正果」的尼姑,圓寂后成肉身菩薩,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

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莫使有塵埃。」

對於一心皈依佛門的人而言,要成就大道,總會遇上諸多坎坷,必須要身似菩提、心如琉璃,謹小慎微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,克服現實中的諸多劫難,最終才能看透世事無常,達到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的境界。其中的艱辛,可想而知。

而一位法號仁義的比丘尼卻做到了,在經歷了一生的波折后,她終於修成正果,圓寂后化作肉身菩薩,身上的女性特徵也消失了。她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,她又是如何成為高僧的呢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拋卻榮華,削髮為尼

仁義師太俗名姜素敏,1911年生於吉林的富裕人家。幼年時,父母便將她送入私塾,學習琴棋書畫,致力於將她培養成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。

1911年的中國,積貧積弱,民不聊生,平民百姓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而出生於大戶人家的姜素敏,卻從來不用為衣食住行而憂慮。如果她的人生沿著正常的軌跡前進,或許她會成為一個平凡的妻子,相夫教子,度過一生

然而她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。年幼的她,便對佛家經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,時常偷偷到附近的廟裡聽大師們講經,甚至從家裡取出糧食接濟廟裡。漸漸地,她甚至能夠背誦《心經》《大悲咒》等經文。

彼時的她,或許並不能完全理解佛經里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句,但耳濡目染,久而久之,她也漸漸懂得了人生之苦,懂得了心懷慈悲,因此,在見到貧困落魄之人時,她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即使一心向佛,但正如當時所有的女子一樣,她終究逃不過嫁人的命運。十九歲那年,面對著難以違背的父母之命,她只能選擇妥協,走上了去往夫家的路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這段無愛的婚姻並沒有改變她對佛門的虔誠,她也不曾為丈夫生下一兒半女。經歷十年的相互折磨后,丈夫因病離世,她又再次回到了孤身一人的生活。

這一回,她沒有再猶豫,果斷地拋下凡塵雜念,了斷與塵世的瓜葛。1940年秋天,她登上山西五台山,在顯通寺削髮為尼,法號仁義。

有人說,遁入空門的人,只求自身成佛成聖,拋棄了作為國家子民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,是一種逃避的行為。然而,仁義師太卻並非如此,她時刻牢記佛家慈悲為懷的教義,治病救人,用行動傳遞著愛,潤物無聲。

醫者仁心,治病救人

出家前,仁義師太曾有機會接觸針灸,並了解了人體的穴位和針灸的基本手法;出家后,隨著戰事愈演愈烈,在寺內修習佛經、打坐參禪的寧靜生活也不復存在。為了歷練自身,也為了在亂世中能夠做出些許貢獻,她走出山門,進入瀋陽中醫學院學習中醫學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1950年,朝鮮戰爭爆發時,仁義已從醫學院畢業,於是她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,1951年跟隨軍隊一起進入朝鮮。在紛飛的戰火中,危機四伏,她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,但她卻無所畏懼,坦然面對個人的生死,只為救治更多的病人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三年後,艱苦的戰爭終於結束。仁義的使命也告一段落,她本可以回到寺中,繼續修行,但百廢待興的國家和飽受苦難的人民還需要她,因此她選擇了留下,先後在瀋陽202軍醫院和瀋陽大南關聯營中醫院針灸科工作。1976年,她又回到遼寧省通化市,自己開辦診所,懸壺濟世。

無論是作為一名大夫,還是作為佛家弟子,仁義都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,拋卻了個人的喜怒哀樂、愛恨生死,卻沒有拋卻對芸芸眾生的大愛,她的心從未在漫長的苦修中枯槁腐朽,而是始終鮮活,一腔熱血在她的血管中流淌,並滋潤著正在經受艱難困苦的人們。

肉身圓寂,修成正果

1983年,垂垂老矣的仁義再次進入山中,她來到九華山,沐浴在寧靜祥和的氛圍中,忘卻凡塵俗事,在此繼續她的修行。此後,她又先後在甘露寺、菩提閣等寺廟修行,最後住在通慧禪林,並拿出自己的積蓄,傾其所有,只為修復廟宇。

 

儘管年事已高,仁義師太依舊走在行醫濟世的路上,從邯鄲、石家莊到渾源、五台山,一路施醫贈葯,廣結善緣,祖國各地都留下了她的身影。

1995年4月,年邁的仁義師太終於完成了她一生的使命,最後回答九華山通慧禪林,靜靜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。11月28日晚上七時,仁義在坐缸中圓寂,享年85歲。

三年後,當她的弟子打開坐缸時,驚訝地發現,仁義師太正襟危坐,面目慈祥。她的頭髮長出寸余,牙齒完好無缺,皮膚上的毛孔都十分清晰。此外,她身上的女性特徵消失,胸部平坦,下身長合起來。眾人驚訝不已,仁義師太顯然已經修成正果,成為肉身菩薩。

 

如今,仁義師太仍被供奉在九華山通慧禪林,供佛家弟子們祭拜、瞻仰。她的身上,有著諸多高貴的品質。對於佛門中人而言,她是值得景仰的高僧,對於普通民眾而言,她也是值得懷念的大師。

就個人修養而言,這位不平凡的女性,生於傳統的舊社會,但她勇敢地打破了封建社會加之於女性的枷鎖,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。

終日與青燈黃卷相伴,必然沒有俗世的生活那樣豐富多彩,只有如仁義法師這般堅守初心,甘於寂寞,才能夠修成正果。同樣,我們每個人所從事的領域也是一種修行,只有坐得住冷板凳,潛心鑽研,才能有所成就。

就國家大義而言,仁義師太雖是方外之人,本可以不問世事,但她深知,不論持有何種信仰,自己都是國家的一員,所以會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所學行醫濟世,真正具有菩薩心腸,也踐行了佛家慈悲為懷的理想信念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在她出生那年,民不聊生,辛亥革命爆發,而在她圓寂的這年,新中國已經走上了改革開放、科教興國的道路,她以超脫世俗的雙眼,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興衰更迭。儘管在時代的浪潮中,她也只是微小的一朵浪花,但無論功績幾何,每一個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,都是值得被銘記的。